夕阳映彝山 果林碧如海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19-11-15 18:17:11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夕阳映彝山 果林碧如海——记牟定县老共产党员李正文

  老党员李正文

  李正文(左)扶持过的核桃种植户

  勤奋劳作的李正文(中)一家

  李正文(右三)和核桃果农

  李正文(右二)和他建新村的乡亲

  导读:在云南省楚雄州境内,只要一提到共产党员李正文,大家就会伸出大姆指说:他就是和杨善州、高德荣式的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好干部。李正文本人则说:楚雄州的彝族人民是他的衣食父母,他的成长一直是楚雄彝族人民培育的。他从1965年离开牟定县凤屯镇建新村委会罗利么村民小组的衣胞之地到现在,他都是离家不离土。特别是在2002年退休后,执迷于对彝族群众的核桃、臭菜等果林种植。在楚雄州或者牟定县凤屯镇,他每走到一个彝寨,乡亲们都会亲切地叫他一声:“阿老表,来喝碗米酒,喝杯茶,讲讲核桃种植再走!”

  “老书记那么好,一定不会死!”

  2012年8月10日上午,楚雄州人民医院心脑血管科重症监护室外面,围满了许多来自50公里外的牟定彝族农民。尽管大家都很紧张,都屏住了呼吸,鸦雀无声,医院静得掉地一棵绣花针都能听到。

  “吱呀——”重症监护室的门轻轻地开了一条缝,科主任张医生轻轻地从里面挤出来,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围了上去。

  “老书记他怎么啦?没有事吧?”大家七嘴八舌。

  “我就说,老书记他那么好,一定不会死的。”有人忍不住地轻轻说了那么一句心里话,张医生对大家点了点头,并摆了摆手,示意大家继续保持安静。

  老书记是楚雄州牟定县的彝族退休干部李正文。因为他在过去的凤屯公社当过书记,凤屯的人对他都比较熟悉,他头上有几棵头发,走路步子迈多大,凤屯的彝族群众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而凤屯镇及许多乡镇的彝族群众,哪家有几亩荒山,有几亩适合种植经济果林的地,他也清清楚楚。

  因为他和他们是血肉相连的,他们无数次地一块喝彝族小灶酒,一块唱彝族敬酒歌,一块种下了无数的核桃树,所以他们都如阿老表,阿表妹般亲热。

  在凤屯镇,有人说李正文三句话不离核桃树,三口酒不离野生菜,三件衣不离羊皮褂。

  其实,李正文想洋也洋不起来。因为他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彝族儿女的血,他的血液里有洋芋粑粑味;他穿的衣着还是牟定彝族人民用“姑爷蓝”布料制作的,带有山茶花图案的彝家小褂褂,小褂上有羊膻味;他的脑袋里想的是牟定县及凤屯镇的千里彝山,有彝山特产的林产品味。

  牟定彝族谚语说:“彝家儿不嫌母亲丑,彝家狗不嫌彝山贫。”

  李正文出生在牟定县凤屯乡西南角,邻近于楚雄市和南华县的一个海拔2500多米的一个半山上,这里98%的居住人口都是彝族。他的家乡靠山没有树,靠河没有水。唯一有的是山上飞沙走石的红土地,河里堆积千年的鹅卵石。

  李正文对红土地和鹅卵石是了如指掌的。童年时他对红土地和鹅卵石充满好奇,因为整个紫甸河尽是鹅卵石,造就了他想沿着河滩的鹅卵石流淌方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成年后他对红土地和鹅卵石充满了感激,因为宽敞的红土地,夏天可以让他把牛吆很远的地方,又再回来学校读书;因为杂乱的鹅卵石,冬天可以把牛吆到河里烤太阳,让鹅卵石堆绊住牛的脚步,自己可以安心地看书学习。

  红土地和鹅卵石帮助了李正文,李正文得以在建新村委会读完初小。1965年这个闭塞的彝族乡缺少文化人时,他在当时大队的大队长推荐下,当了建新村的团支部书记,村文书。

  后来,当时的凤屯公社招录干部,他以优异的表现被县政府的人事局录用。

  李正文是喝凤屯镇紫甸河的水长大的,所以他的脚步也如紫甸河水一样的流得快。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陪同原公社领导走遍了整个凤屯公社的村村寨寨。他卷起裤脚能干活,端起酒碗能上桌,张开嘴巴能唱歌,迈开步子能跳脚。所以走到哪儿都有人缘,他充满青春活力,多次被评为“农业学大寨”的标兵。公社党委看他是一个能吃苦耐劳,又是一个有一定文化基础,且能联系彝族群众的小伙子,经过重点培养,1971年光荣地加入了党的组织。

  中国古人提倡厚德载物,天道酬勤。而李正文当时不懂这两个词,但彝族农民质朴劳作意识,让他知道: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工作业绩不是铁线草,不会自己从土里长出来。所以,他总是用一个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努力地去干好公社领导安排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县领导看他能吃苦耐劳,在经过几年的观察,并经过组织考察后,他被提拔为凤屯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从此,他有一种天降大任于他的感觉。身上的担子重了,凤屯彝族群众给他的压力更大了。

  凤屯公社的彝族,从来就有着种植核桃树的传统习惯,只是过去的政治运动式生产太多。大炼钢铁时,许多人片面地认为只要有钢铁,人就能吃饱饭了,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核桃树砍来当燃料炼钢铁。而当时又是农业学大寨,许多人又片面地把“以粮为纲”理解为只要种粮食,肚子就会饱,所以大量把核桃树等树木砍了修“大寨田”。

  李正文是一个基层的少数民族乡干部,他不知“农业学大寨”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但他朴素地认为,把前人栽了几十年,大量果实累累的核桃树砍了种粮食,是有点可惜的。所以他用各种办法保护了凤屯公社的许多果树。

  彝族人民的眼睛,有如彝山上的星星一样的明亮。李正文的工作作风踏实,办事公道,廉洁自律,不但是牟定县的彝族群众看得到,牟定县的领导也看得一清二楚,为了让他能进一步地多为彝族人民服务,他被牟定县领导班子调到牟定县“农田建设指挥部”当总指挥了。之后,调任牟定县“山区民族工作组组长”。并把他吸收为中共牟定县第三、四届县委常委。根据工作需要,他又先后任过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任副主任、主任,任过县总工会主席,副处级调研员等职务。

  李正文从事公职47年,他跑遍了全县所有的乡镇和下属所有的村委会。他同广大的彝族群众广结良缘,他关心彝族群众的生活,彝族群众关心他的安危。所以,在楚雄州人民医院里,许多彝族群众跑上百公里来看望他。在他住了50多天的院,回到牟定县他住的小房子里时,上午听说他生病到楚雄州医院住院,而没有及时到州医院看望他的彝族人民,也利用到县城办事的机会,用篮子背着菜来看他,用羊皮褂扛着羊肉来看他。

  群众心中有杆称,人情冷暖良心知。

  蜜蜂忙绿采花蜜,只为别人嘴更甜

  “鬼头山,会有顶;金沙江,会有源;蟠猫本是有鱼米,只因山高水太深。”这是李正文到牟定县蟠猫乡出差时,听到蟠猫乡的彝族群众唱的彝族歌。他刚刚从凤屯乡调到县上工作,就到蟠猫乡白沙河村出差,他看到蟠猫乡的许多小姑娘、小伙子10多岁了还不穿衣裳裤子,即使有些人穿了衣裳裤子,也是穿得筋筋吊吊的。这个乡99%的人口都是彝族,又处于牟定县北面交通闭塞的崇山峻岭中。这也难怪,彝族人民祖祖辈辈受尽其它民族的欺压,中国共产党来了,解放彝族人民又没有几年,并且许多的政治运动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当他听一个彝族歌手唱的一首《除了钮子无铜片》的歌:“三个石头打眼灶,就地挖个洗脸盆;除了钮子无铜片,身上没有半文钱;喜鹊窝中娃娃哭,日子过的火烧心”后,他觉得有点伤心。

  “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这是他从小就会唱的《东方红》的歌词。但他听着这样悲苦的歌,他的心里滴着血。因为解放多年了,许多彝族群众虽然从奴隶制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生活富裕上还是没有大的翻身解放。

  在他从小长大的罗利么彝族村,流行着一句:“蜜蜂忙碌采花蜜,只为别人嘴更甜”的彝族谚语。这也是彝族群众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生活理念。他想:也许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组织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自己作为一个党员,如果不能为一方百姓谋利益,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己就不配当一名党员。他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就要让自己的全部精力成为结束彝族群众的苦难日子而奔走呼号的动力。

  他回到了县上,首先找到的是县供电局,他陈述了白沙河村彝族群众的苦难日子,要求供电局首先考虑蟠猫乡白沙河村委会的电网供电。他又找到了牟定县政府县长,要求县长进行协调,给予白沙河乡彝族群众的用电优先解决。在他的奔走下,终于为白沙河村拉通了2500米的6千伏高压电线。

  在戌街乡小平地村,他看到许多人蓄吃水要到五六公里外的小河里去挑。他回到县上后,到县财政局去,请求为小平地村引水财政支持,为小平地村解决困扰几代人的人蓄吃水和灌溉农田问题;在猫街乡河西村,他看到许多农作物被旱死,而河水又白白的流走。他奔走水利局,请求他们立项建水库,奔走财政局,请求给予财政的支持。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河西村建筑了两个小水库。

  在凤屯镇的大平地村委会,他也用同样的方法,为大平地村委会修筑了灌溉坝塘两个。

  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彝族群众消得容憔悴。而他自己呢?从20岁不到就当政府公职人员,许多股长级,科局级的人都能把自己的亲属子女安排得好好的。而他不眼红,他的老伴,仍然在远离县城30多公里的凤屯乡建新村委会的罗利么村民小组从事农业生产。他进城多年了,要说有关系,也应该是有一些关系的,特别身为“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的总指挥长,副处级政府官员、县长助理调研员等职务的他,只要张张口,总会有人利用公权、私权帮助他解决一些问题的,但他几十年没有向谁提出过帮助。

  如果说他的老伴没有文化,难于在县城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那么他的女儿,则是初通文墨的,但他没有对她进行关照,而是把她嫁到了西沙郎村那个贫穷的高海拔彝山上。

  他掌握公权40多年,没有把自己的任何一个亲属通过不正当手段调进乡政府或者县城里来。他乐施好舍,到现在还住在一个上世纪80年代建盖的,只有70余平方米,而没有卫生间的窄小房子里。

  彝山有个老书记,荒山不绿眼不闭

  为了拉动民族贫困山区彝族群众的经济增长,他在2006—2012年期间,自己垫付资金63.6万元,创办了“紫兴野生食品协会”。一是建设绿色产业基地。在凤屯镇凤屯村委会西沙郞小河流域,各拉么村等建设了臭菜原料基地、野树花菜原料基地;在戌街乡新房子村建设了臭菜原料基地;在凤屯镇新房村委会小得黑、米鲁地村等建蕨菜示范基地等共计3090.4亩。二是建设“紫兴牌”系列产品生产车间。投资23.5万元建盖了保鲜库126平方米,生产加工车间156平方米,购置了真空包装机,制冷机设备2套,完善了年产200吨野生山菜及菌类加工生产线;三是打造牟定彝族特色品牌产品。根据国家《食品卫生法》,在2008年申报注册了“紫兴牌”系列臭菜,野生花菜等产品,并向社会公告,获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证书》,使牟定县“有机食品”实现了零的突破,为牟定县发展农业特色山菜产业,打造彝族特色产品奠定了基础;四是带动一方群众大兴科技致富风。在2006—2012年6年的时间里,“紫兴野生食品协会”投资3万多元,举办了原料基地管护,林产品采摘、加工及中药材种植培训班10期,参加培训人员涉及全县各乡镇,共1008人次。五是完善“紫兴野生食品协会”的管理机制。根据牟定县凤屯镇气候冷凉的实际和镇政府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思路,2011年在凤屯镇举办了当归种植培训班一次,参加培训人数90余人。在6年的时间里,“紫兴野生食品协会”召开社员代表大会6次,理事会二次。审议协会内的重大事项和财务开支等事项。协会涉及县内188户农户,43个自然村,带动了1567户彝族群众开发野生山菜、干果、菌类等食品。六是协会一业为主多项并举。协会在打造绿色蔬菜的同时,还大力发展了核桃等干果产业。从2007年到2012年,他带领协会在凤屯镇凤屯村委会的各拉么村、建新村委会的小利黑村、竹箐河村等种植核桃树69020株,并利用臭菜与核桃树套种的方式,种植臭菜53180株,种植面积达24952亩。七是垫资为群众育核桃苗。他自己垫资125000元,为凤屯镇彝族群众育核桃苗12万余株,支持核桃种植户种植核桃苗。

  走进凤屯镇建新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从平的办公室,李从平介绍说:在李正文为首的“紫兴野生食品协会”的带动下,在李正文所育新品种核桃苗支持下,凤屯镇周边的彝族群众种植核桃树,臭菜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建新村委会的朱学云,朱学保兄弟俩,就是种植核桃树的典型例子。朱学云家种植了200余株核桃树,朱学保家则种植了600余株。他们两家的核桃树都是7—8年的树龄,大部分处于挂果前期。朱学保家每年的核桃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而朱学云家,虽然核桃树少,但在绿色产业的带动下,他家建了两个烤酒厂,共饲养新品种牛20余头,长白母猪三头,形成了小规模的循环经济。在朱保云的饲养场里,朱保云笑哈哈地说:他的养殖业得力于他的舅老爷李正文,是李正文象一个传教士一样地天天叫他们种植核桃树,他虽然种植的核桃树没有他弟弟朱学保多,但他的牛一年就基本出栏,每年出栏菜牛20头,再加上卖猪收入,烤酒收入,每年保守说也有近20万元的收入。

  陪同到朱学云家饲养场的李从平说:凤屯村委会的西沙郞村的许多农户,每年光卖臭菜的年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各拉么村普文奇家,每年的野生蔬菜收入都在1万多元。李小箐村李锡建家,每年光卖臭菜收入也在4000多元。“紫兴野生食品协会”常务理事,蟠猫村委会的农户王丽,每年基本要卖臭菜4吨多,年增加收入2万多元。

  他退休后兴办的“紫兴野生食品协会”,推动了牟定县野生蔬菜、菌类、核桃干果等经济林的种植,拉动了牟定县43个自然村1578户果农的经济增长。据相关统计,在他的带动下,牟定县果农2010年增长903.3万元,2011年增长1053万元,2012年增长1053.6万元,2013年增长1053万元,2014年增长1055.5万元。

  一个产业的发展,带动的将是产业链条的延伸。“紫兴野生食品协会”在凤屯镇的兴起,也拉动了许多中介机构的兴起。由于凤屯镇离县城比较远,又是一条断头路,许多农产品的销售,必须依靠中间商的运输才能完成,所以,“紫兴野生食品协会”又带动了收购运输行业的中间商的兴起了。许多年核桃产业、臭菜产业才刚刚上市,就有承包商来提前预订,农户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收钱。承包商把这些干果、蔬菜等拉到楚雄、昆明销售,都能卖到很好的价钱。比如臭菜,在凤屯镇仅20元一公斤,而到了楚雄、昆明,就能卖到30到35元一公斤了。仅2013年凤屯镇的彝族群众卖干果、蔬菜等食品的总收入就达到了1053.6万元。

  凤屯镇的建新村是李正文的老家,也是李正文的老脚迹窝。李正文走到哪儿,哪儿的彝族群众都要叫他一声:“老书记。”在建新村委会吃饭时,当了爷爷的护林员王永富说:“我们彝山有个老书记,荒山不绿眼不闭。尽管他退休多年,并且在2012年8月得过脑梗,但他如一条老水牛,一息尚存就犁田不止,这充分表现了共产党员为人民利益奋斗终身的党的宗旨。”

责任编辑:杨德祥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本次活动拟开展主题融媒报道、摄影作品征集、理论评论阐释、幸福长卷绘制、线上线下互动、宣传联盟构建等“六个一”大型网络宣传。

2024年03月11日 16:56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拥有国际性口岸4个、双边性口岸1个、边民互市贸易点14个,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多的城市。

2024年03月11日 16:45

陈真永说,大理对古城保护核心区临街商铺立面风貌进行规范提升;对古城内保存较好,具有建筑文化、历史、工艺科研价值的传统院落进行活化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41

今天,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整理长图,带您一分钟速览2024全国两会“云南好声音”。

2024年03月11日 16:38

2023年,全国累计完成4.2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亿吨粗钢产能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8.5万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整改……

2024年03月11日 16:31

平遥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好千年古城作为重大任务,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23

杨宗科希望,相关部委加大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

2024年03月11日 16:15

王学锋建议,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平台建设,将各类保护要素纳入信息化平台并动态维护,并加强各级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和共同保护。

2024年03月11日 16:07

石磊建议,应以古法维护,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在尽量保留传统建筑原构件、原材料、原工艺的同时,将不得不补充的新构件与原构件区分开来,并加强传统技术和工艺人

2024年03月11日 16:00

3月8日,云南滇中新区管委会、山东大学、云南省科技厅在青岛签订共建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合作协议。

2024年03月11日 15:52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