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攀西科技城和钒钛新城 奋力推进攀枝花高质量发展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9-11-08 16:06:44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加快建设攀西科技城和钒钛新城 奋力推进攀枝花高质量发展

  中共攀枝花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钒钛新城和攀西科技城的决定》,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对攀枝花产业升级、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设攀西科技城就是依托现有城市新区,整合全市科研资源特别是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科研机构入园,引进和聚合国内外钒钛研发力量,做大做实钒钛磁铁矿联合科技攻关平台,进一步加大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科技攻关力度,提高钒钛磁铁矿资源绿色高效综合利用水平。同时带动发展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时俱进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教育、医疗、文化和信息高地。

  建设钒钛新城就是依托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资源优势和国家级钒钛高新园区,强化钒钛新城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大力发展钒钛新材料、高端钢铁材料、含钒钛机械制造和石墨烯新材料等新产业,承载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的使命。

  建设攀西科技城和钒钛新城,就是要做实做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平台,切实做到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真正落实落地。让政策落实有平台、科技攻关有舞台、成果转化有实体,进而升级攀枝花的“产业”与“制造”,提升城市聚集和辐射能力,打造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升级版、自主创新创造升级版和产城融合升级版,推动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攀西经济区“三区”联动发展,实现省委提出的攀枝花建设“四川南向门户”和“区域中心城市”目标。

  一、建设攀西科技城和钒钛新城是攀枝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

  攀枝花是因国家三线建设而兴起的工业城市。在全球产业升级和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攀枝花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不高,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利用差距大,拳头产品少,远远不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寻找和培育新的发展动能,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新材料和新产业,切实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大势和攀枝花自我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攀西科技城和钒钛新城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要求,就是要通过攀西科技城和钒钛新城建设,实现攀枝花高质量发展的五大要义。一是要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用好国家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机遇,整合提升各类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资源和研发能力,全力推进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突破升级,有效支撑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向高端材料产业发展,把资源优势变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三年内,全市科技创新指数达68,进入全省科技创新前列方阵。二是要进一步提高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使钒钛磁铁矿铁的综合利用率由70%提高到75%以上、钒的综合利用率由41%提高到65%以上、钛的综合利用率由21%提高到40%以上,并实现对铬、钪、镓等伴生稀贵金属的产业化回收利用。三是要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钒钛磁铁矿的资源优势,打造世界知名的钒钛新材料和钢铁新材料基地,建设全球最强和最具影响力的钒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钛化工和钛金属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国内最具特色的含钒钛机械制造和特殊钢产品生产基地,构建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钒钛产业集群。四是做亮钒钛钢铁特色优势品牌。实施产业、企业培育计划,全力支持攀钢等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促进领航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按专业化原则打造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推进钒钛新材料、高端制造、石墨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持续做强钒钛新材料、重轨、特钢等特色优势品牌,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攀枝花钒钛钢铁品牌。五是要加快城市转型发展。通过做大做强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系列产业,实现由原材料工业城市向新材料之城、制造之都、康养之城的转换。进一步改善交通特别是对外交通条件,提高城市集中度和城市组织效率,提升资源和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水平,建设特色精品型区域中心城市,实现攀枝花产业和城市的全面转型升级。

  二、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攀西科技城和钒钛新城建设

  攀枝花地处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的核心区,其钢铁冶金和钒钛产业又是重化工产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两城”建设发展至关重要。我们把“生态优先、产业立根、创新驱动、产城融合”作为“两城”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并将以规划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国土空间、产业布局、环境容量等相互匹配协调,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管到底、建到底。一是坚持生态优先。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高标准、差别化、分区管控的生态环境准入机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落实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两城”及其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二是突出产业立根。攀枝花的发展,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产业立根的城市。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聚焦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中后端产业链的延伸,加快钒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阳光康养等新兴产业的孵化和发展,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投资大、带动强、效益好的项目,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集聚效应强的钒钛企业群,以高端厚实的产业体系聚人气、强支撑。三是深化创新驱动。要聚合科技创新创业要素,改进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方式,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享有职务科技成果权利和转化收益。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构建从创意研发到融资孵化再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生态。四是促进产城融合。一体化布局“两城”生产、生活、生态建设,使产业与城市在空间上合理分区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建设时序上同步演进,为钒钛高新区注入“城”的元素,使“产、城、人”聚合起来,为攀西科技城注入“产”的元素,让“城、产”同时“靓”起来,实现产业与城市互补互促、融合发展,建成集生产、消费、发展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型经济产业生态圈。

  三、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攀西科技城和钒钛新城建设

  在当前经济下行和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开发建设攀西科技城和钒钛新城,最大可行的路径就是推行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要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按照公司化和去行政化思路设立“两城”工作机构,赋予“两城”相对独立的人权、财权和行政审批权,对“两城”实施差异化考核评价,突出发展权重,赋予灵活高能效的薪酬绩效自主权,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参与“两城”的开发建设和营运,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机融合的创业生态。二是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做大做强攀西科技城和钒钛新城的投融资平台,加快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探索“平台公司+社会资本”的“投融建一体”的市场化开发模式,切实做好项目融资,不断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和范围。三是要创新招才引智机制。实施“钒钛领军人才计划”,引进聚合海内外优秀钒钛人才和团队,大力培养使用本土优秀人才和实用人才,探索和放活有利于人才使用、分配、激励新机制,鼓励实行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年薪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四是要创新营商新环境。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探索工业用地租赁、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多种供地方式。优化铁路货运网点布局,争取铁路运费优惠向中小企业延伸。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推动“照后减证”“容缺办理”,为企业入驻提供“拎包入驻”的条件和服务。

责任编辑:杨德祥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本次活动拟开展主题融媒报道、摄影作品征集、理论评论阐释、幸福长卷绘制、线上线下互动、宣传联盟构建等“六个一”大型网络宣传。

2024年03月11日 16:56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拥有国际性口岸4个、双边性口岸1个、边民互市贸易点14个,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多的城市。

2024年03月11日 16:45

陈真永说,大理对古城保护核心区临街商铺立面风貌进行规范提升;对古城内保存较好,具有建筑文化、历史、工艺科研价值的传统院落进行活化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41

今天,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整理长图,带您一分钟速览2024全国两会“云南好声音”。

2024年03月11日 16:38

2023年,全国累计完成4.2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亿吨粗钢产能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8.5万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整改……

2024年03月11日 16:31

平遥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好千年古城作为重大任务,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23

杨宗科希望,相关部委加大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

2024年03月11日 16:15

王学锋建议,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平台建设,将各类保护要素纳入信息化平台并动态维护,并加强各级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和共同保护。

2024年03月11日 16:07

石磊建议,应以古法维护,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在尽量保留传统建筑原构件、原材料、原工艺的同时,将不得不补充的新构件与原构件区分开来,并加强传统技术和工艺人

2024年03月11日 16:00

3月8日,云南滇中新区管委会、山东大学、云南省科技厅在青岛签订共建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合作协议。

2024年03月11日 15:52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