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个“药材痴“一颗匠心育一株好药带一方人致富

来源:楚雄市融媒体中心 2021-09-14 15:30:15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金秋时节,草木丰茂,漫步在楚雄市新村镇的田野间,红大戟、滇红花、重楼、黄精、天门冬等中药材长势喜人。

  在新村镇巨龙村红大戟种植基地,一片红大戟“花海”格外引人注目,远远地就能看见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矮小、体型微胖的身影,正俯身专心致志地观察着每一株红大戟的花蕊、叶子、根茎,他就是新村镇中药材种植能手董正武,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却是个头脑灵活、善于研究、精明能干的人。

  勇于探索的上进之人

  新村镇自然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良好,气候温暖湿润,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多年前,到山上采挖中药材成了当地人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20多年前,原本成绩优异的董正武考上了高中,因家庭变故不得不辍学回家,改变贫穷的面貌在他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为了维持生计他当过建筑工人、采过松脂、种过茯苓,他说“最开始他去工地做建筑工一个月也就200多元,可是上山采摘中药他一个月可以赚到300多元,他就专心上山采挖中药,同时把挖到的中药每样留几株种在自家核桃树下”,他边干活边和我们聊起他中药材种植之路。“由于当时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大量采松脂和种茯苓,山上野生的中药也渐渐减少,种在核桃树下的部分中药材苗顽强地生长着”,他就想着自己能不能也试试人工种植中药材。

  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跟随村里的干部到武定听了一场来自昆明中医学院的教授讲授红大戟、重楼、黄精、天门冬等中药材种植的课程,教授说“种植的精品重楼得7—10年,但是红大戟种植周期只是3年,且红大戟价格比重楼略高,但因技术和病虫害难题,红大戟的成活率比较低.......”,因此董正武萌生了自己研究种植红大戟的想法。

     说干就干,回来之后董正武开始独自潜心研究和探索红大戟。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群众生态保护观念逐渐增强,采松脂、种茯苓的现象逐渐减少,生态植被渐渐恢复,野生的中药材渐渐多了起来,他跑遍山头挖了近500余株红大戟苗回来种植,最开始他每天浇水施肥但育苗奄奄一息,很难成活。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摸索,每一次他都认真记录浇水、施肥、甚至是种植期间气候的变化,种植的一些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土地的湿润程度、栽培时间的把握、科学的管理、花径的长势……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董正武都不忽略,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着他的“实验成果”。

     2007年他成功自主种植出第一代红大戟,但是大面积发病、出苗率低仍是他要解决的问题,他拿出他的“实验器材”给我们看,仅仅是一个放大镜,他满脸自豪笑嘻嘻的说道“我用这个放大镜看到了红大戟种子的三层壳,我用这个放大镜观察花蕊,我发现长的花茎较长的花蕊授粉率更高........”,他又用他种植出的第一代的红大戟种子进行了第二代、第三代种植实验,终于他克服了红大戟育苗难、大面积发病的技术难题,出苗率可达90%以上,亩均产量鲜品1000—1100公斤、干品120—150公斤,亩产值达5万元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董正武种植的红大戟得到了广西中医学院红大戟研究院专家的认可,也是从那时开始,他才知道全国各地都有许多研究红大戟种植的专家。广西中医学院的专家对他说,“你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能够人工种植出红大戟,且克服了育苗难、大面积发病、出苗率低等难题真的是太不容易了”。他笑着说道:“当时就想着这小小的一株药那么值钱,我一定要把它研究出来怎么种植,没想到一种就种了十多年,其中也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但是我都没有放弃,我就想着哪天我能种成功赚了钱,也带着新村的乡亲们一起致富”。广西中西学院的专家被他的质朴和真诚打动了,同时也给他提出了另一个关键的问题“现在克服了种植的难题,但如何让红大戟达到国家药典标准也是现在还没有解决的一个难题”,专家与董正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指导关系。

  自打那以后,带着专家的问题,他又开始琢磨要如何种植出符合药典标准的红大戟,他让儿子从网上给他买了大量的中药材种植的书籍,并时常把种植期间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困惑及时与专家沟通交流,他着力在土壤改良、种育繁殖等方面下功夫。终于经过6年的潜心研究,他种植的部分红大戟送检达到了药典标准。当他专业的说出红大戟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甲基异茜草素、3—羟基檄树素等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对治疗水肿胀满、痈疮肿毒、痰饮喘息等多种病症有着不同的效果,大家都对眼前这位乡土专家刮目相看。

  目前,贵州、玉溪等地发展种植的人工驯化栽培的种苗大部分出自他的红大戟种植基地,同时,他基地种植出产的红大戟种产量和质量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也是为数不多能够达到药典标准的红大戟种植基地,因此引来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广西中西学院等多家高校以及云南白药集团云药研发中心、北京同仁堂等多家红大戟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专家实地到新村镇考察红大戟中药材种植,并先后与华润三九药业、扬子江药业达成合作意向,待全部达到国家药典标准后,可按市场价每公斤干品均价800元—1200元进行收购,预计总产值2500万元。

  反哺乡邻的有为之人

  初尝创业甜头的董正武并不满足自己富裕。“自己富裕不算富,要带动群众共同走上富裕路”,一直是萦绕在董正武心头的一个梦想。由于他在群众中的威信颇高,2019年年初,四十多户农民与董正武一起成立了楚雄市新村镇益康专业合作社,开始带领群众共同发展红大戟种植产业。董正武常说:“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一定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合作社成立以后,董正武带领大家种植红大戟,他主动将培育的红大戟幼苗分发给村里的农户,积极把自己研究掌握的种植、管理技术及时传授给其他农户,同时,积极与省林业和草原局技术推广总站、州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等部门对接,请专家实地考察指导新村林下产业发展。通过种植技术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让种植户逐步掌握和改进了中药材种植技术,中药材种植的品种不断扩展,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不仅是巨龙村,全镇的中药材种植户逐渐多了起来。

  目前,益康专业合作社带动全镇农户种植红大戟200余亩,基地已经育苗1000万株,计划新增种植100余亩,使全镇总种植面积达300亩,预计带动100余户农户种植红大戟。同时,全镇还种植滇红花、滇重楼、滇黄精、天门冬等中药材4850余亩,中药材种植在新村镇已由“星星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村民们科学种植中药材走上了小康之路。( 何 州   高云佳 )

责任编辑:杨德祥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