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大姚县:产业扶贫新探索

来源:云南网 2019-11-07 11:44:20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楚雄大姚县产业扶贫新探索。

  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大姚县牢牢把握“建立稳固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这一主攻方向,突出精准为要、多措并举、久久为功,积极探索实践产业扶贫新模式,不断拓宽产业扶贫新路子,为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和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绿”为底 绘制蓝图

  金秋时节,走进大姚山乡,随处可见果实满枝的苍翠花椒林。深吸一口气,阵阵椒香沁人心脾。

  在铁锁乡铁锁村委会,花椒种植面积达1.8万亩,种植户中有255户是贫困户,花椒已经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金果果”。“去年我家的花椒卖了4万多块钱!”正忙个不停的泥姑地小组村民樊如兴奋地说,在政府鼓励帮扶下,他家种了15亩青花椒,通过不断学习病虫害防治和种植技术,收成很好,“现在已经盖了新砖房,全家都脱贫了,一家人更有干劲了。”

    楚雄大姚县产业扶贫新探索。

     81.7%的山区面积,给予了大姚丰富的绿色资源。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全县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坚持以“绿”为底,突出“精”字,认真绘制发展蓝图。

  按照“三叶进田(烟叶、桑叶、菜叶)、三果上坡(核桃、花椒、板栗)、满栽满种、科技唱歌”的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大姚首先精心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强化高位推动、科学决策、技术服务和跟踪问效,持之以恒地推进核桃、蚕桑、花椒等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中药材、芒果、山地牧业等特色产业。


  楚雄大姚县产业扶贫新探索。

  精准对标中央和省州政策,全县研究制定一系列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等,从制度层面支撑产业扶贫工作。明确产业扶贫项目补助政策和资金使用程序,实行产业扶贫资金差异化补助原则,连续4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给予每户3000—7000元的资金扶持,并对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以奖代补”扶持。
  坚持因村因户分类施策,大姚县精准规划产业扶贫项目,做到县乡有《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村有《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实施方案》、户有到户措施和明白卡、每户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产业,实现了产业扶贫规划引领全覆盖。同时,坚持“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不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全面提高资金投向产业扶贫精准度,确保资金效益最大化。

  2016-2018年,全县投入产业扶持资金2.8亿元,占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总额的35.4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产业扶持资金达5223元。

  精准施策下,全县绿色农业发展迅猛,核桃已达164万亩、花椒40万亩、桑园8.72万亩、芒果4.5万亩、中药材3.72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户达1200户。


楚雄大姚县产业扶贫新探索。

  据统计预测,2019年全县产业扶贫总收入将达5.1亿元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产业产值将达3.3亿元。绿色,正在铺就一条条群众增收致富的阳光大道。

  培强主体 帮贫带贫

  一场细雨过后,昙华山云雾缭绕。茂密的云南松、华山松林下,农户们精心种植的名贵中药材重楼茎粗叶肥、长势喜人,预示着又一个好收成的来临。

  “以小村村民小组为例,全村45户家家种植重楼,全部走上了致富道路,生态资源也得到了保护。”子米地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明江说。

  楚雄大姚县产业扶贫新探索。

  大姚县中药材资源丰富,野生药材种类达600多种。通过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并先后成立了云南百草堂中药材种植协会、大姚县恒元堂中药材种植协会等28个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中药材经营主体10余家,逐步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基地带大户、大户连农户、订单生产的经营模式,种植范围遍及12个乡镇。

  至2018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7167亩,产值3.23亿元,农民人均中药材收入达1540元。中药材产业种植经营方式已由农户自发种植,向公司、协会、合作社集中种植以及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签订订单种植转变。

  以中药材产业发展为缩影,大姚县在推动产业扶贫工作中注重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帮贫带贫”的辐射效应,不断提高精准扶贫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完善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在“双绑定”上下功夫,支持鼓励因户施策、因地制宜进行利益联结,通过“以奖代补”培强一批“新主体”,努力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全覆盖的目标。

  楚雄大姚县产业扶贫新探索。

  目前,全县2794个新型经营主体中有598个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示范基地带动、电子商务促动、订单收购拉动等方式,带动100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和其他产业。全县贫困户以资金或资产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分红达3221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签订农产品订单收购协议发展产业6784户,376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覆盖率、利益联结覆盖率均达100%。

  创新模式 精准帮扶

  “我家去年搬到县城廉租房居住,现在我到公司干活每天能挣到60元钱,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在大姚琳琅丰农业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里,正忙着手头活计的三台乡过拉地村委会自此拉小组贫困户杞秀芬激动地说。

  “基地固定和临时工中有5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有20多人。公司给他们都买了意外伤害险,还供食宿,企业赢利的同时他们也增收了。”公司总经理李大军说,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分红和动员贫困劳动力到扶贫车间务工的方式,公司带动了农户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实现了群众增收脱贫和企业盈利的“双赢”。

  在推进产业扶贫战役中,大姚县积极创新帮扶模式,打好精准帮扶“组合拳”。

  楚雄大姚县产业扶贫新探索。

  全县坚持将“扶贫车间”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电商、产业扶贫项目紧密对接,合作建立“厂房式”“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创新“党组织+企业+基地+扶贫车间+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着力打造红色车间、服务车间、致富车间、活力车间、效益车间等“五型”扶贫车间22个,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176人、2018年人均务工收入1.5万元,实现了就业扶贫车间经济运行效应和产业扶贫效应的“双保障”。同时,用足用活产业扶贫到户资金和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实行“党组织+银行+公司+保险+基地+合作社+农户”的“7+产业”扶贫模式,探索形成了“借母还儿”“联养合作”“托养分红”等帮扶增收模式。这些创新性的精准帮扶模式、做法及成效,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州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在此基础上,大姚县还积极推动消费扶贫与产业扶贫的精准对接,着力在组织生产、打通供应链条、拓展销售途径、加快流通服务网点建设、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等方面下功夫,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优质农产品与市场需求紧密有效对接,通过扶贫超市、社会扶贫网、发动干部职工“以购代捐”等方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推动消费扶贫,切实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农产品销路窄、组织化程度低、质优价不优、增产不增收等问题,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2018年以来,全县共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外出开展农特产品推介营销活动20余场次,签订销售订单2.1亿元。县内41户电商企业外销核桃、花椒、蜂蜜等农特产品累计达1.13亿元。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张从华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张杨军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本次活动拟开展主题融媒报道、摄影作品征集、理论评论阐释、幸福长卷绘制、线上线下互动、宣传联盟构建等“六个一”大型网络宣传。

2024年03月11日 16:56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拥有国际性口岸4个、双边性口岸1个、边民互市贸易点14个,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多的城市。

2024年03月11日 16:45

陈真永说,大理对古城保护核心区临街商铺立面风貌进行规范提升;对古城内保存较好,具有建筑文化、历史、工艺科研价值的传统院落进行活化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41

今天,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整理长图,带您一分钟速览2024全国两会“云南好声音”。

2024年03月11日 16:38

2023年,全国累计完成4.2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亿吨粗钢产能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8.5万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整改……

2024年03月11日 16:31

平遥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好千年古城作为重大任务,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23

杨宗科希望,相关部委加大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

2024年03月11日 16:15

王学锋建议,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平台建设,将各类保护要素纳入信息化平台并动态维护,并加强各级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和共同保护。

2024年03月11日 16:07

石磊建议,应以古法维护,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在尽量保留传统建筑原构件、原材料、原工艺的同时,将不得不补充的新构件与原构件区分开来,并加强传统技术和工艺人

2024年03月11日 16:00

3月8日,云南滇中新区管委会、山东大学、云南省科技厅在青岛签订共建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合作协议。

2024年03月11日 15:52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